际,他还有些想不通,为什么中原这回那么大反应。
然而他的问题注定没有人回答。
年希尧派去的宗室将高丽彻底掌控后,冬天也到了。
批阅了今年最后一份奏折,宣布封笔的年希尧,看着系统上进度缓慢的两个大任务,叹了口气。
女子为官这个制度他还有些头绪,可科技发展这一条,哪怕他收到了昔日大不列颠的所有科研资料,也找不出足够的人手来研究。
他本想着新设一门学科,可朝臣的事儿已经太多了,他怕再增加下去,他的大臣们会罢官抗议。
还是人手不够啊!
年希尧颇有些头疼地望着窗外的飞雪,唉,天气也不好,这雪这么大,说不准会变成雪灾,还是得通知地方官员预防一下。
年希尧在心中不断盘算着要做的事儿,顺手打开了桌上的一封折子,身旁的太监出声劝阻后,年希尧才想起来自己已经封笔了。
他合上折子打算去御花园走一走,看着雪中显得格外萧瑟的御花园,年希尧深吸一口气,闭了闭眼睛问身旁的太监:“你觉得朕算个明君吗?”
那太监一听这话吓得魂都快没了,连忙出言附和:“皇上自然是明君,若不是皇后娘娘几次三番规劝,您都快歇在勤政殿了,这要还不是明君,奴才真不知道什么叫明君了。”
年希尧听见这话,嘴角微微勾了勾,没回应他的话,毕竟他问出这话时,就知道不会听到否定的答案。
他只是突然有些迷茫罢了。
每每听到别人夸赞他英明,他虽高兴,也不免心生疑窦,若他没有系统,还会成为一个明君吗?
实际上,年希尧知道答案,没有系统,他永远当不上皇帝,更遑论成为明君。
他翻阅了不少康熙留下来的东西,其中有很多他对于朝政的想法,甚至还有很多关于海外国家的看法。
不得不说,康熙是英明的,作为一个帝王,他近乎了解海外所有国家的文化,就连各藩属国,他也有自己的见解。
他还发现康熙收藏了许多洋文书籍,各种类型的书籍,他在上面发现了许多康熙的批注,这证明康熙确实有在看。
若是没有系统,想打败这样一个帝王,无异于痴人说梦,更别提成为超越这个帝王的明君。
挫败吗?
挫败的!
所以年希尧才会问出那样一个话题。
可他看着白茫茫的御花园,突然想到了从前在年家时和弟弟妹妹一块堆雪人的场景,心头的郁气渐渐消散,整个人也清明了许多。
因为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比历史上所有皇帝都幸运,不仅有系统相助,还有经验丰富,一直为他提供援助的父亲,有可以信任的弟弟和妹妹,有感情深厚,进退得度的皇后……
想到在行宫乐不思蜀的年遐龄,年希尧好笑的摇了摇头,轻呼出一口气,看着从口中喷发的白色热气逐渐上升,到最后缓缓消散,眼里盛满了笑意,是他着相了,是不是明君,是百姓说了算,又不是他说了算。
豁然开朗的年希尧,脑海中对于朝政有了更深一层的看法,也不再急于求成了,最主要的是,他开始琢磨着要不要对一些事儿放权了。
于是,过完年后,年希尧开始培养亲信了,这对于张廷玉来讲,简直就是天赐良机。
他虽因为主动投靠,被提拔到了文官之首的位置,可一直都能感觉到年希尧不大信任他,作为一个想名留青史的文人,看着那些利国利民的差事被分给了别人处理,他简直都快难受死了。
如果不是因为克制力好,他早就抱着年希尧的大腿哭着表忠心了。
于是,张廷玉在察觉到年希尧的心思后,开启了疯狂内卷模式,浑身上下仿佛都写着——皇上,看我,看我,我能干的很!
年希尧看到张廷玉的表现,颇有些哭笑不得,他承认他确实对张廷玉不大信任,实际上,他对除了家人以外的所有人都不大信任。
可既然决定放权,他是一定会优先考虑张廷玉的,毕竟,这个人是难得的好官。
他虽说背叛了康熙,可不能代表他不忠,他的忠,忠的是民,而不是君。
若不是年羹尧率先把年家的实力展现出来,又和张廷玉画了个恢复汉人衣冠的大饼,张廷玉是不会背叛康熙的。
年希尧觉得,如果他是个昏君,张廷玉估计能愧疚的撞墙自杀。
毕竟这人从他登基开始就一直紧绷着,直到使臣来朝,才彻底放松下来。
他有时候都替张廷玉累的慌。
张廷玉很快便顺利晋升为年希尧的亲信,开始着手在各地设立官办学堂的事儿。
年希尧也正式将科学这一门学科设立为科举必考的学科,印发了一大批有关于物理,化学等学科的书籍,投放入民间。
时间一日一日的过去,整个盛朝越发繁荣昌盛。
然而,甄嬛却已经到了弥留之际,大胖橘被废为庶人后,她本想回到甄家,不曾想娘家竟
第31章 年世兰(31)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